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所谓本心指的是本善之心。
从形上学的观点看,心本来无形体,但却有无体之体,即无形而有理,这个理就是性理。这种以整体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心性之学,同西方传统的个体主义学说确实有很大区别,并且形成不同类型的两种文化。
值得指出的是,重新儒学特别是朱子学的发展与演变的角度说,李退溪吸收了心学的某些观点,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发展了朱熹学说,更加突出了主体性与自主性原则。[23]主敬是自我体验、自我修养的根本方法,它需要一种敬畏之心,专一而严肃,时时提醒自己,不可有丝毫懈息,专心致志体验心中之性,便能进入仁的境界。新儒家在重建儒家心性学说的过程中,吸收了玄学与佛学的体用思想,用体用关系解释这些概念,使之变成形上本体论问题,从而把未发、静、寂等等说成潜在的本体存在,这也是儒学心性论的一个重要发展,意味着儒家人学形上学的最后完成,但理学家所说的形而上之体,并不是观念实体,而是精神存在,它不是观念论或概念论的,而是本体论或存在论的。否则,只说一个心即性,形上形下滚作一片,在理学派看来,就意味着无事可做了,而内外合一之性,也就很难实现了。所谓本然,即本来如此的本体状态,它是先在的而不是获得的,但又是未曾实现的,从一定意义上说,只是一种潜在可能性,即所谓潜存。
李退溪对本然之性和未发之心的论述,意在说明道德本体的内在性和主体性,提高人的存在价值,确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,并不是讨论心理学的问题,但同时又利用了许多心理现象,与人格心理学有密切关系。同时,心作为主体范畴,既是形而上之体,又是形而下之用,是备体用、该寂感、贯动静的本来完全之物[6],既不是只有上一截而无下一截,也不是只有下一截而无上一截,既不是只有体而无用,也不是只有用而无体。一处在《里仁》:子曰:‘参乎。
在孔子看来,人有真实情感,就是一个真诚的人,只有真诚的人,能够实现仁的境界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子贡说,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,并不是说孔子压根儿没有性与天道的思想,这里言与不言同有与没有不是一回事。当然,这种真实情感并不局限于孝,孔子已经从人类的一般情感需要出发,考虑仁的境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。
[25] 为了保全人的价值和尊严,仁者能够献出生命,虽死而犹生。这一点也是值得指出的。
天命究竟是什么,又何以不够知?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,也是孔子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。但单纯的勇者如果缺乏普遍关怀的情怀,则只能是一介勇夫。这说明他是把知命看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条件或前提,也说明知命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性。仁、知虽可以分说,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格来说,二者是相辅相成的,如同知行是相辅相成的一样。
要达到勇的境界,还要学以获得知,如果不学无知,就容易出乱子,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[34]。这当然不是不要语言,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: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。他有时把美和善作了区分,他在论古代音乐时就表现出这一点。仁作为心灵境界,首先以心理情感为基础,但又必须超越情感,成为普遍的精神存在,而不是个别的心理现象,更不是个人的情感欲望。
此文后来改写为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第七章,文字颇异。从心灵的角度而言,勇是一种高度凝炼、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,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,也是持久的,不是凭一时意气用事的匹夫之勇。
在孔子看来,一个人的心灵美不美,既要看形式,更要看内容,既要看外部表现,又要看内在本质。这种诗人般的感叹,其实就是一种关怀、一种情怀,其有仁的境界在里面。
这正是孔子境界说的基本特征,也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。孔子却从这里得出绘事后素的结论,意思是必须先有素白的本质,然后才能着色绘画。就思而言,可能是经验的,也可能是先验的,可能是客观的,也可能是主观的,但不管从哪个意义上说,都可以归于知性范畴。这样的思,与境界问题有直接关系。但这并不是说,三者没有任何区别。这显然是把学与思作为实现仁的重要条件,只是这里所说的学,主要是多闻而择焉、好古,敏以求之之类,并不是学习科学知识。
它不是某个具体条目或原则,而是整体性存在,即心灵之境。在孔子以前,天命确实是宗教神学的语言,周初的天命有德,并没有在命与德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内在联系,但后来开始出现了变化,而真正的变化则开始于孔子。
在他看来,只有下学,才能上达。人的知识是靠学与思而获得的,而学与思一般属于知性活动。
仁与乐的境界,确有超伦理的意义,但仅在于其中具有某种宗教精神或宗教情感,表现了对永恒、无限与绝对的追求,并不是美学高于伦理,或二者各自形成独立的境界。把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,沐浴在自然界的阳光之下,陶冶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,享受无穷的乐趣,这种乐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能够说明的。
人们经常说,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,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,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,但是真正说来,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,其中,真正具有哲学意味的,我认为是他的心灵境界说。孔子把仁看作心灵的存在,这一点构成他的境界说的基本内容。曰:‘礼后乎?子曰:‘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。孔子说过,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[8]。
我认为,这是理解孔子境界说,因而也是理解整个孔子哲学的关键所在。仁是心灵所固存的,问题在于能不能实现出来,实现出来便成境界,不能实现则只能是潜存。
这说明,天生之德只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或一种可能性,要实现与天同德的永恒境界,还需要在下学上下功夫。冯友兰先生把仁解释成心之全德[22],正是为了说明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。
但真正的勇者,应当与仁是统一的。上达实际上是一种超越,但这是自我超越(有学者称之为内在超越,意思一样),不是向彼岸的超越。
孔子所说的方法,其本身就是心灵存在的方式,而不是某种手段或工具。因此,他很少许人以仁,而他本人则谦虚地说: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。这种哲理同样不是认识论的,而是情感论的(其中并不是没有认识),它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认识,而是心灵的体验,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息息相关,从中体会到人生的道理。[2]不怨天尤人者,因为他所从事的是为己之学,不是为人之学。
据记载,孔子尚武且很勇敢,建立过功勋,但这里所说的勇,主要是指气势、神态和品格,即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,不一定表现在军事上或其他武功上。知虽然不是指主客对立的知性主体,却又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,并且认为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文化素养,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十分必要的,因此,他并不否定知性主体,也不排斥科学认识。
[17] 孔子还说过: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但无言并不是什么也不说,孔子只是说予欲无言[16],却不是真无言,如果真无言,那就连无言的意义也不能了解。
因此,他并不以博学多识为目的,也不以博学多识为能事。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[42],这个乐不仅指音乐,而且指心灵体验和精神快乐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9:0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0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5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2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4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2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0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3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30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